
【必备】语文教学计划范文集锦8篇
时间过得太快,让人猝不及防,又迎来了一个全新的起点,让我们对今后的工作做个计划吧。想学习拟定计划却不知道该请教谁?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学计划8篇,仅供参考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语文教学计划 篇1知识目标:
1、积累“朗润、酝酿、卖弄……”等词语;
2、了解作者朱自清;
3、学习比喻、拟人的修辞手法和作用。
能力目标:
4、理清文章结构,学习有条理地描写事物的方法;
5、学会细致观察景物,抓住特征描写的方法;
6、学习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。
审美目标:
7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;
8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。
教学重点:
1、学习比喻、拟人的修辞手法和作用;
2、学会细致观察景物,抓住特征描写的方法。
教学难点:学习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。
教学时间:两课时
教学过程:
第一课时
教学内容:目标1、2、4、8
教学重点:目标4
教学步骤:
一、导入
同学们,小学时,我们进行过这个训练:雪化了是什么?是什么呢?——(春天),同学们再谈谈春天有些什么呢?(杂言)对,春天是绚丽多彩的,我们今天也来看看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是多么的美丽……
二、正课
(一)检测预习
1、字词
2、作者简介
讲述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接受美国救济粮的故事,被北京政府誉为“有民族气节的人”。
(二)课文朗读
1、欣赏 在欣赏中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——积极进取、高度赞美的感情。
2、自读 在自读中进一步体会课文的语言美(稍作提示),初步感知课文的结构美和融情于景的写法(不作要求)。
(三)感知课文
1、整体感知
(引导,学生回答完成)本文通过描绘什么?——(大地回春,万物复苏,花草繁盛等等),赞美了什么?——(春的创造力,春带给人们的希望等等),激励人们什么?——(珍惜大好春光,奋发向上等等)。
2、简析文章结构
本文写了春天里的很多美景和事物,但作者是一开始就写了春景吗?他又怎样将这么多美景描绘清清楚楚的呢?
(讨论完成)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?你能各用两个字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吗?
第一部分:(1)盼春。第二部分:(2—7)绘春。第三部分:(8—10)赞春。
3、进一步各部分条理
(1)引导分析第一部分:写了“东风”和想象中的春天的“脚步”。
(2)作者又是怎样绘春的呢?——第2自然段用了“一切”表明是什么写?——(总写),总写了些——(山、水、太阳);从第3自然段开始,我们可以看到“小草…”“桃树…开满了花”“吹面…杨柳风”“雨是…”等等,便知是什么写?——(分写)
(小组讨论完成)这五个自然段描绘了几幅美丽的画面?你能各用三个字概括吗?
五幅画面:春草图、春花图、春风图、春雨图、迎春图。(注:在“迎春图”时要稍作引导,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)
(3)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赞春的呢?——(比喻),作者又把春天比喻成了什么呢?——(娃娃、姑娘、青年)(板书毕,见下)
三、小结
其实这美的图画并不是春天才有,也并不是作者笔下才有,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,用我们的心去感受身边的一切,美是有的,有名言云:世间不是缺少美,而是缺少发现。
四、作业及拓展
同学们,你最喜欢本文的哪一段呢?你能根据这一段提一些问题吗?(至少5问)(此题必作)如果是你写这一方面内容你会怎样写?(此题可作)
第二课时
教学内容:目标3、5、6、7
教学重点:目标3、5
教学难点:目标6
教学步骤:
一 导入
同学们,上一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《春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布局,今天我们继续学习《春》,具体分析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特征描写的,怎样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的。
二 正课
(一)指导研读第一部分 “盼望着,盼望着”用了 的修辞手法,表达了作者_________的强烈感情。“东风来了,春天的脚步近了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。宣告春天到来,表达 之情。
(反复、盼春心切、拟人、喜春)
(二)研读第二部分
1、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
(提问,引导,学生回答完成)“朗润”写出了春山什么?——(光泽),“涨”写出了春水什么?——(涣涣),“红”写出了春日什么?——(暖人),三个“起来了”照应了什么?——(刚睡醒、张开了眼),这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?有什么好处?——(拟人,勾勒出春天的勃勃生机)。
2、齐读第3自然段
(小组讨论完成)春草图中作者怎样描绘小草的?
同学们,读了春草图,你觉得作者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,能谈谈你的看法吗?
(比如:“偷偷地”写春草生长是不知不觉,而“钻”又写出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,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。
“嫩嫩的、绿绿的”放在句子的后面,强调了小草的质地和颜色特征。
“坐着……捉几回迷藏”则通过小孩的嬉戏,侧面衬托春草勃发给人的欢乐。
“风轻悄悄的,草软绵绵的”写人在草上的感受,表达喜爱春草的感情。)
3、范读欣赏第4自然段
作者是怎样描绘春花图的?(边提细问题,边板书,见下)思考:这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?
讨论:“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”如果把“闹”换成“叫”好不好?
(不好。把握一从物(生)理角度分析,二从感情色彩和场面角度分析。指导学生巧用一个字来体现融情入景)
4、默读第5自然段
(自学为主)勾划出作者用不同的感官描绘春风的句子。
(抽生回答)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,有什么作用?
5、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
作者按什么顺序描绘春雨图的? 6、自读第7自然段
本段写出怎样场面?——(欢快,愉悦)
本段为什么要引用“一年之计在于春”这个俗语?——(激励人们珍惜春光,奋发向上)
(三)研读第三部分
齐读第8—10自然段
(抽生回答)这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?起什么作用?
(比喻,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,强调它的“新”“美”“力”。)
讨论:这三个自然段的顺 ……此处隐藏8620个字……p>作为我们老师,要转化后进生,首先让他们找回自信,常鼓励他们。上课常提问他们懂的问题,下课多与他们交往,让他们感觉到你是他们的好伙伴,对于他们的闪光点要及时给与表扬;同时,我们做他们的工作要有耐心。对于他们主要引导多学习,多复习,在熟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,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把当前新课改的理论运用到教学当中去,即提高他们的素质,又提高他们的成绩,应试教育与课改之间达到了平衡点。
语文教学计划 篇8一、指导思想
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针,坚持以人为本,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,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,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,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,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,培养学生健康、高尚的审美情趣,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,发展健康个性,逐步形成健全人格。
二、学生基本情况分析
初三(13)、(14)班共有学生108人,其中(13)班53人,(14)班55人。从八年级期末检测及入学考试成绩来看,这两班学生语文成绩是14个班中最差的。主要原因是学生底子薄,偏科现象较严重,而且两班不及格的有32人,全班最低分仅13分。从开学初几天语文课堂上的观察以及平时谈话、调查了解到:本班大部分学生(尤其是男生)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,良好的语文习惯(课外阅读、利用工具书、主动积累素材、写日记等)尚未养成,而且只有五至八个同学口语表达及写作能力较强,其他学生在课堂上属于“沉默的一族”,有几个学生作文文理不通,错别字到处俯拾即是,病句随处可见,甚至比不上语文好一点的小学五六年级学生。而且我尝试在课堂上分小组讨论时,老是几个成绩好的女同学在充当主力军。所以,接手这个班,了解到了以上情况,我越发觉得肩上担子之沉重。
从整体来看,学生身上好的习惯(课堂听讲,记笔记,发言提问)正在逐步养成,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,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,根据数据看出,14个班级语文水平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,今后一定要从减少低分层入手。今年,学生已进入初中学习的冲刺阶段,由于学科的增加,学习任务的加重,压力的加大,又加上教育局的有关减轻学生负担的规定,语文学科的教学时间就更少,除课堂时间外,学生基本上是不动语文的。他们能否顺利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,需要教者多下功夫。对这部分语文学科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,有待在最后的总复习阶段得到全面的巩固和提高,自己有信心,也有能力在最后这一学年中完成学校下达的教学指标和任务,力争在XX年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。
三、教材分析
九年级上册在整个新课程教材体系中属于第五阶段,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,准确地说,是肩负着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重任。本册教材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——诗歌、小说为主,安排了一个单元的议论文,继续集中学习文言文。
本册教材仍按照“人与自然”、“人与社会”、“人与自我”的新课程理念选取教学内容,突出教学的人文性、多样性、探究性、开放性,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,特别是文学欣赏能力的提高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、创造精神、合作意识与知识的整合能力。
全册内容分为六个版块,即:阅读、写作·口语交际·综合性学习、课外古诗词背诵、名著导读、附录,有的课文后还有补白。全册共编排了25篇课文,其中教读课文13篇,自读课文12篇,共分为六个单元,每个单元一个主题。下面,分单元进行具体分析。
第一单元:“诗海徜佯”。本单元编选的五首诗歌内容丰富,手法多样,语言精美,是诗人用心灵弹奏出的自然的乐音。教学诗歌,不宜多讲,更不宜偏重理性分析,要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和联想,感受知诗歌的形象和意象,理解诗歌。要让学生熟读诗歌,最好能背诵。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、情感美、意境美和韵律美。
第二单元:“思想风采”。本单元所选课文哲理性较强,注重从多方面给学生以人生的启示,并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;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、价值观;开阔学生的视野,提高学生思辩的能力;注意文体特点:演讲的口语性较强,书信书面色彩较浓厚。
第三单元:“少年生活”。注意小说的体裁特点,了解人物、情节、环境等要素,分析把握小说的主题;注意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的创造能力,阅读小说,既是接受的过程,也是再创造的过程,
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的作品本身是首要的,但是得出自己的见解(可以和大家相同,也可以是独创的)也是很重要的;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,从中得到启发,并不断积累,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。
第四单元:“求知与读书”。这是全套教材中惟一的议论文单元,要重视。要让学生了解一些议论文的知识(论点、论据、论证等),在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;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、知识积累,阅读文章,形成具有个性的、自己的认识;注意读写结合,充分利用阅读的资源,指导学生的写作。
第五单元:古代白话小说。应注意人物性格、情节。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一般通过丰富、曲折、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,体现了中国小说的特点。注意与历史结合起来,可以进行跨学科的学习;了解古人的生活,对古人要实事求是,理解不要偏颇,不要以现成的框架,求全责备;注意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。
第六单元:史传。了解历史,理解历史人物;紧密结合历史,可以进行跨学科的学习,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主,搜集资料,筛选资料、讨论、评论、写报告等形式,进行语文能力的实践;辩证地认识古代社会和人物,认识历史的发展,不搞教条主义;注重文言文的教学,积累词语,理解句式,重视诵读。
课外古诗词背诵:共有10首,穿插在每周早读时间完成。
名著导读:学期初即布置阅读任务,鼓励并指导学生认真阅读,并做好读书笔记等,学期末进行交流。
附录:《怎样读诗》《谈谈小说》《复句常用关联词语一览表》《常用修辞格简表》
四、教学目标
(一)阅读
1.能用普通话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。
2.养成默读习惯,有一定的速度,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。
3.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,扩大阅读范围,拓展自己的视野。
4.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,理清思路,理解主要内容,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。
5.在阅读中了解叙述、描写、说明、议论、抒情等表达方式。
6.了解诗歌、散文、小说等文学样式。
7.欣赏文学作品,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,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,从中获得对自然、社会、人生的有益启示。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,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;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,能说出自己的体验;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。
8.阅读简单的议论文,区分观点与材料(道理、事实、数据、图表等),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,并通过自己的思考,作出判断。
9.诵读古代诗词,有意识地在积累、感悟和运用中,提高自己
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。
10.阅读浅易文言文,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。背诵优秀诗文10篇。